集团新闻 集团新闻
66

数据解读水泥新型干法工艺的发展和现状(一)

作者:  浏览量:3388  发布时间:2014-07-20 20:20:59  

数据 解读水泥新型干法工艺的发展和现状()


1976年,我国大陆地区建成了第一条实验性质烧油的窑外分水泥生产线,1981年开始通过技术引进兴建水泥新型干法工艺生产线。19812013年,水泥制造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17万亿元(见图A、图B)。1983年,我国大陆地区第一条引进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线建成投产,截止到2013年年底,30年中累计兴建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线1763条(见图A、图B)。2002年以后,陆续有176条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线关停。2013年年末,我国大陆地区实际运营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线1587条,实际水泥熟料生产能力17.8亿吨(见图C),占水泥熟料生产能力95.3%;当年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13.4亿吨,占水泥熟料产量96.2%。我国水泥工业历时30年,基本完成了水泥生产工艺的结构调整。


19832000年水泥新型干法工艺发展艰难起步


我国水泥工业历时30年,基本完成了生产工艺结构调整,前期经历了漫长艰难的资金和技术积累过程。我国水泥新型干法工艺发展是伴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步入快车道的。20012013的后13年中,水泥制造业累计投资达到1.05万亿元,建成新型干法生产线1629条(见图B)。而在19832000的前17年中,建成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只有134条(见图A)。截止到2000年年末,新型干法熟料实际生产能力6600万吨(见图C),仅占当年庞大水泥熟料产能的1/10左右。


我国水泥新型干法工艺前期发展缓慢,首要原因是受限于当时我国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受限于当时的国力和行业投资能力。我国水泥新型干法工艺技术起点并不低,上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首次引进的冀东、宁国两条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生产线,以及80年代中后期陆续引进的珠江、柳州、顺昌等新型干法生产线,技术水平都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上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引进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生产线投资总额在4亿元左右,中后期由于人民币汇率变化,日产2000吨生产线投资总额也上升到4亿元左右。而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不足千亿元,工业投资的11%投向了钢铁行业,建材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不足20亿元。其中1/3投向水泥行业,水泥制造业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额也不过7亿元左右。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水泥工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外资以合资方式进入,新型干法生产线建设形成一个小高峰,水泥制造业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百亿元(见图A)。这一时期陆续建成的有大连小野田、烟台三菱、江南小野田、京阳、秦皇岛浅野、大宇、龙岩三德、重庆、江西亚东等数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当时引进外资兴建的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生产线按当时汇率人民币投资额都在10亿元以上,6000吨级生产线投资额近3亿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超过24亿元。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水泥需求迅猛增长,上世纪80年代我国水泥需求的年增长量,要求熟料产能每年平均增加量在2000万吨左右,90年代初期迅猛上升到5000万吨左右。当时水泥行业能筹集的投资资金来源,无论国家投资还是外资,都无法支撑以新型干法工艺的发展来满足庞大水泥需求的增长。


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立窑水泥应运而生。上世纪90年代,我国立窑水泥占当时熟料产能的3/42000年年末,在已建成运营的134条新型干法生产线中,日产2000吨及以下生产线118条,能力占新型干法熟料能力69.3%。其中日产1000吨级生产线85条,能力占39.9%(见图D)。截止到2013年年末,在2000年及以前建成的134条新型干法生产线中,已有61条关停,涉及熟料能力3850万吨。在关停的61条生产线中,多数为当年低投资成本的千吨级小型生产线和湿改干生产线。


19844月,我国第一条自己设计、自己制造成套设备、自己施工安装的日产2000吨熟料窑外分解生产线开工建设,198612月建成试产;在建成试产后的两年中,历经3次、96项重大技术改进,198812月达到设计能力;198912月通过国家验收,19901月正式投入生产运营。前后经历了6年艰苦的技术探索和积累过程。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自主设计制造新型干法生产线技术已日臻成熟,为新世纪我国新型干法工艺的大发展奠定了技术准备基础。


20012013年水泥新型干法工艺的发展和结构调整


新世纪以来水泥新型干法工艺的迅猛发展,是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必然。这一时期,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大水泥企业集团的崛起,我国水泥行业和企业实力大为增强。我国国民经济良好的宏观运行环境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为水泥新型干法工艺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水泥需求;而随着日益严峻的能源资源约束,又为水泥工业淘汰高耗能生产工艺,为新型干法工艺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水泥行业和企业投资实力大为增强。2002年以前,水泥制造业年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在200亿元以下徘徊,20032008年间上升到每年300亿~1000亿元之间。2009年以后,水泥制造业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300亿元,最高年份达到1569亿元,是10年前的10倍(见图B)。市场经济已在水泥行业中基本确立,企业成为投资主体。目前在水泥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的企业自筹资金,包括从资金市场筹集的资金,占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85%以上。


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在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多数年份在15%以上,为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也创造了持续稳定的水泥需求。20012013年,全国水泥产量年增长率多在10%以上,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见图E)。2000年全国水泥熟料产能不足5.5亿吨,而随着2000年以后水泥需求的增长,要求全国水泥熟料年平均产能增长量在1亿吨以上,相当于几十条大型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年熟料生产能力。


2000年前后,我国水泥企业煤炭购进价格在每吨200元左右,2012年曾经上涨到接近每吨700元,目前也在每吨600元以上,是13年前的3倍(见图F)。煤炭价格的上涨和煤耗成本的上升,加速了水泥生产工艺结构调整、提升、替代进程,促进了高能耗生产线的淘汰退出。2002年以后,每年都有新型干法生产线关停,2013年关停数量增多。其中除了部分在以后年份恢复生产的生产线以外,截止到2013年年末,累计关停新型干法生产线176条,涉及熟料能力7600万吨。在关停的新型干法生产线中,日产2000吨及以下169条,能力占关停能力88.1%;1000吨级147条,能力占关停能力66.1%。在关停生产线中,除了因城市城区范围扩大企业搬迁原因外,其他拆除的新型干法生产线主要是早期兴建的技术水平不高、能耗偏高的小型生产线。


2013年末1587条水泥新型干法运营生产线规模结构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水泥新型干法工艺的发展,以及新型干法生产工艺本身的规模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截止到2013年年末,我国大陆地区已有运营的新型干法生产线1587条。其中日产4000吨及以上大型生产线已从2000年的12条增加到661条,占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比重从2000年的24.9%提高到61.3%。大型生产线已经成为我国水泥生产新型干法工艺主流。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发展 “二代水泥预分解窑技术,促进我国水泥生产技术超越和引领国际先进水平,是切合我国当前水泥新型干法工艺生产技术发展状况的,是适时和非常及时的战略决策。一方面,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水泥新型干法工艺取得了辉煌成就,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水泥生产和消费大国,新型干法工艺已基本取代了传统水泥生产工艺。另一方面,我国水泥工业生产工艺结构调整、新型干法工艺自身的规模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还远未完成。2013年年末,在运营的1587条新型干法生产线中,日产1000吨小型生产线还有218条,涉及熟料能力8300万吨。在我国数量庞大的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线和能力中,的确有部分生产线和能力单位产品能耗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现阶段我国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地区之间煤炭价格的差异,资源能源约束条件不尽相同,多数新型干法生产线和能力的单位产品能耗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不容置疑的是,中国水泥新型干法工艺发展已经跨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的主题不再是生产线数量的增加和能力的扩张,而是规模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




摘自《中国建材报》2014.7.7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